現今世人稱呼為「一樓」的地方,其實應該是「零樓」。。
「一樓」與「地下一樓」之間沒有「零樓」,不合理。
「爬上樓」這個動作其實就是「+1樓」的意思。
「爬下樓」則是「-1樓」。
現今世人稱呼的「一樓」實際上並不需要「爬上樓」即可到達,
所以,正確的說法自然是「零樓」。。
向下爬一層,稱之為「負一樓」也就是「地下一樓」。
向上爬一層,稱之為「正一樓」簡稱「一樓」。
而不用爬即可到達的,應當為「零樓」。。
2011年9月13日
2011年8月7日
[文明]原始人採集狩獵也能活
最近聽到有些上一輩的人說:
「以前我們沒有冷氣,還不是活得好好的。現在的孩子真是嬌生慣養。」
仔細想想,
原始人採集狩獵也能活,
石器時代的人沒有現代先進的工具,也還是活得好好的啊!
人類努力發展文明,
目的就是為了讓自己與後代未來的生活更加舒適!
把後代的舒適生活形容成嬌生慣養實在不恰當,
因為這就是人類一直以來努力的目標。
後代努力學習、發展文明,也是為了讓後代的後代生活更加舒適。
人類的文明因此而茁壯!
2011年8月3日
[無神]不殺生不可活
一些宗教信徒會主張「不殺生」。
但是,人類為了生存,「不殺生」根本不可能達成。
但是,人類為了生存,「不殺生」根本不可能達成。
直覺觀點,
植物與微生物都是生命,
想不殺此兩者直觀上就知道不可能。
但其實,宗教所謂不殺生的定義範圍本來就不包含植物與微生物。
宗教的生,即有情眾生,
簡單來說就是會怕死的生物。
但是,
即使生的定義範圍如此,人還是不可能不殺生。
因為地球的環境負載力是有限的,
故所能容納的生命量也有限。
在有限的資源下,
動物們必須互相競爭,爭取自己的生存空間與資源,
如此一來,便不可能不殺生。
例如:原本羊吃草,可是人類把羊需要吃的草吃光了,所以羊死了。
人類雖然沒有直接擊殺動物,但卻剝奪其生存下去所必要的資源,
是為間接殺害!依然必須殺生。
物競天擇。
人類如果不在與其他生命的競爭中取得勝利,則將遭受淘汰。
人類必須殺生,以維持人類在金字塔最頂端的地位。
試想,若人類真的完全不殺生,讓其他生命自由任意發展,
當其他生命發展達到環境負載力的飽和的時候,
難道不會像人類襲來,爭奪人類的生存空間嗎?
人類只有殺生,保護與爭取自己生存空間的選擇。
有些人可能認為吃素就是不殺生,
但這很明顯的就是建立在其他人殺生的前提之下。
因為地球資源有限,
人類必然無法避免直接或間接的殺生。
其實真有方法可達到不殺生,
如果有一天,
所有生命皆可以自行製造養分,使用類似光合作用的方法自營。
或者根本擁有無限的資源,全生命共享依然綽綽有餘。
並且有寬廣,不需要爭奪的活動空間,例如外星之類的。
則可以達成真正的不殺生。
在此之前人類不殺生不可活。
2011年8月1日
[無神]寧可信其有的錯誤
每當有人質疑神的存在,
總是會聽到「寧可信其有」的論點。
其理論來源其實就是帕斯卡賭注。 (如圖)
「寧可信其有」的精神在於──不論真相如何,信神沒有壞處。
反觀無神論者,如果真相有神,則會受制裁。
所以,權宜之下,應當信神。
但是,
仔細思考便不難發現寧可信其有的錯誤。
第一:
假設真有神,
如何知道神一定會制裁無神論者?說不定神主張思想自由。
如何知道神一定會獎賞信神者?說不定神不喜歡沒主見的人。
神的定義並不清楚。
神的定義並不清楚。
假設真無神,
信神依然會對社會造成負面影響。例如:宗教戰爭、宗教歧視。
所以,信神而真無神不一定無事。
所以,信神而真無神不一定無事。
寧可信其有一開始的假設就有問題,結論無意義。
第二:
世界上的宗教不只一個,
「寧可信其有」的話,理論上應該相信全部的宗教,
甚至連「飛天義大利麵怪物」、「粉紅隱形獨角獸」也得相信。
然而,這些宗教的教義往往互相牴觸,
只相信兩個就會產生矛盾,更何況有這麼多宗教。
寧可信其有在多宗教的社會根本無法實行。
至此,寧可信其有的錯誤很明顯了。
2011年7月19日
[Plurk → 生活]刪除好友機制
因為我的Plurk帳號有點多,有人反映好友裡面超多課本,
所以研究了一下噗浪的刪除好友機制!
基本上,只要對方把你刪除好友,
對方就會「悄悄的」「自動」從你的好友裡面消失!
我用我其中兩個帳號反覆試了幾次,都是這樣。
也就是說,被刪除的人,不會收到自己被刪除的通知。
但是,好友確實會-1,刪除你的那個人會消失。
其實,現在噗浪上面的回噗率這麼低,
許多人噗浪幾乎都在消音、wave與拍拍,
不然就講一些瑣碎的小事與基於某些理由為了回應而回應。
如果一兩個朋友突然消失了,真的會發現,並且能找出是誰消失了的人,應該也沒幾個吧 !
看看我少少幾個好友的噗浪,都加了近百或破百的朋友。
如果有一天,我從你們好友名單裡面消失了,你們肯定不會發現。
區區只有近百個好友的我的好友,就已經如此忽略我與其他人的噗。
無盡的消音、wave與拍拍,好友之間其實也只有這一點沒誠意的聯繫而已。
更何況成大有兩萬人,台灣有兩千萬人,世界有六十億人。
唉 ~ 也是呢!
許多人廣交好友,也許是為了得到什麼,也許根本不知道為什麼。
好友一多就變得毫無價值,而最慘痛的事情是你們根本沒想過要如何改善這些問題。
認真回我的噗,你們不會得到任何利益。
我不是帥哥、不是有錢人、更不是女生。
所以你們不回我的噗了。
感慨地球人口太多,
以至於我的生與死就算是周遭的人,看起來很像好友的人,也不會在意、關注。
所以研究了一下噗浪的刪除好友機制!
基本上,只要對方把你刪除好友,
對方就會「悄悄的」「自動」從你的好友裡面消失!
我用我其中兩個帳號反覆試了幾次,都是這樣。
也就是說,被刪除的人,不會收到自己被刪除的通知。
但是,好友確實會-1,刪除你的那個人會消失。
其實,現在噗浪上面的回噗率這麼低,
許多人噗浪幾乎都在消音、wave與拍拍,
不然就講一些瑣碎的小事與基於某些理由為了回應而回應。
如果一兩個朋友突然消失了,真的會發現,並且能找出是誰消失了的人,應該也沒幾個吧 !
看看我少少幾個好友的噗浪,都加了近百或破百的朋友。
如果有一天,我從你們好友名單裡面消失了,你們肯定不會發現。
區區只有近百個好友的我的好友,就已經如此忽略我與其他人的噗。
無盡的消音、wave與拍拍,好友之間其實也只有這一點沒誠意的聯繫而已。
更何況成大有兩萬人,台灣有兩千萬人,世界有六十億人。
唉 ~ 也是呢!
許多人廣交好友,也許是為了得到什麼,也許根本不知道為什麼。
好友一多就變得毫無價值,而最慘痛的事情是你們根本沒想過要如何改善這些問題。
認真回我的噗,你們不會得到任何利益。
我不是帥哥、不是有錢人、更不是女生。
所以你們不回我的噗了。
感慨地球人口太多,
以至於我的生與死就算是周遭的人,看起來很像好友的人,也不會在意、關注。
[生活]沒當過謬誤
近日與朋友討論「智慧型手機有無用」的議題。
朋友提出一個觀點:「你又沒有買智慧型手機,你怎麼知道它沒用?」
這句話事後越想越奇怪。
這篇不討論智慧型手機有沒有用。
這讓我想到了隨處可聽到的:「你又沒當過OO,你怎麼知道OO?」
如果把這句話上綱,便會發現其荒謬之處。
總統表示:「你又沒當過總統,你怎麼知道我這樣做好不好?」
聽起來不可思議對不對?有問題對不對?
因為智慧型手機的用途,政府的執政,任何第三者都可以直接「觀察」而得知,
並非一定要「感受」才知道,
有「感受」並不會影響可以被「觀察」的「客觀事實」,
這類事務並不需要「感受」便能由「觀察」進而分析得到結論,
所以,有沒有買與有沒有當過,自然是荒謬問題。
然而,有些事情還是需要「感受」才能理解,
例如:佐助全族被殺,想復仇。
這種事情沒有「感受」則難以理解。
朋友提出一個觀點:「你又沒有買智慧型手機,你怎麼知道它沒用?」
這句話事後越想越奇怪。
這篇不討論智慧型手機有沒有用。
這讓我想到了隨處可聽到的:「你又沒當過OO,你怎麼知道OO?」
如果把這句話上綱,便會發現其荒謬之處。
總統表示:「你又沒當過總統,你怎麼知道我這樣做好不好?」
聽起來不可思議對不對?有問題對不對?
因為智慧型手機的用途,政府的執政,任何第三者都可以直接「觀察」而得知,
並非一定要「感受」才知道,
有「感受」並不會影響可以被「觀察」的「客觀事實」,
這類事務並不需要「感受」便能由「觀察」進而分析得到結論,
所以,有沒有買與有沒有當過,自然是荒謬問題。
然而,有些事情還是需要「感受」才能理解,
例如:佐助全族被殺,想復仇。
這種事情沒有「感受」則難以理解。
[哲學]空桌上的蘋果
關於「不能證其偽者,為真或偽?」
A君指著一張空桌對B君說:「桌上有顆蘋果。」
B君理所當然不同意,
然而,A君卻對B君說:「如果不同意,請證偽。」
B君無言。
蘋果與「飛天義大利麵怪物」、「隱形粉紅獨角獸」情況相似。
不能證其偽,亦不能證其真者,應為偽。
A君指著一張空桌對B君說:「桌上有顆蘋果。」
B君理所當然不同意,
然而,A君卻對B君說:「如果不同意,請證偽。」
B君無言。
蘋果與「飛天義大利麵怪物」、「隱形粉紅獨角獸」情況相似。
不能證其偽,亦不能證其真者,應為偽。
[生活]寶物分配
一些朋友在分一堆天上掉下來的寶物。
依照個人意願,想要該寶物的人就報名參與抽籤,中籤的人獲得該寶物。
而這些朋友中,幾輪之後便出現所謂投機份子。
不論該寶物是否真的想要,先抽了再說,
認為如果沒中籤不吃虧,
如果中籤最後可以當成籌碼換到自己想要的寶物。
最後,投機份子留了一堆自己不是真的想要的寶物。
然而,真正渴望那些被投機份子拿走的寶物的一般人,
卻往往沒有寶物作為交換的籌碼。
依照個人意願,想要該寶物的人就報名參與抽籤,中籤的人獲得該寶物。
而這些朋友中,幾輪之後便出現所謂投機份子。
不論該寶物是否真的想要,先抽了再說,
認為如果沒中籤不吃虧,
如果中籤最後可以當成籌碼換到自己想要的寶物。
最後,投機份子留了一堆自己不是真的想要的寶物。
然而,真正渴望那些被投機份子拿走的寶物的一般人,
卻往往沒有寶物作為交換的籌碼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